亚洲一区在线观看黄色性中文字幕|欧美日韩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|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|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麻烦|九九久久精品国产AV片国产成熟|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|超碰在线免费国产福利在线超碰在线99

您好,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!

全部分類

您的位置:  首頁 > 文字 > 非物質文化遺產 > 非遺項目 > 民俗  > 詳細頁面

壯族霜降節(jié)

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作者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018年11月09日 閱讀量:

圖1 壯族霜降節(jié)祭祀活動舞龍表演

 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個節(jié)氣,也是步入冬季的前奏。每年農歷九月,晚稻收割結束之后的霜降期間,勞作了一年的壯族鄉(xiāng)民們要舉行壯族霜降節(jié)。壯族霜降節(jié)是壯族典型的民俗活動,依托于壯族稻作文化,最初是壯族民眾酬謝自然、慶祝豐收的一種形式,表達人們祈盼五谷豐登的良好愿望,后發(fā)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、進行商貿活動、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。壯族霜降節(jié)主要流行于廣西壯族地區(qū)的天等、大新、德保、靖西、那坡等縣,以及云南東部等地區(qū),于每年農歷霜降后的9天內舉行,參加人數萬余人之多。

  2014年,壯族霜降節(jié)作為“農歷二十四節(jié)氣”的擴展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。2016年11月30日,中國申報的“二十四節(jié)氣——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。

  一、歷史淵源

圖2 霜降節(jié)祭拜儀式現場

  壯族霜降節(jié)最初與稻作族群的節(jié)期規(guī)律有關。宋代時,每年農歷霜降期間,壯族民眾趁農閑機會交朋結友、走親串戚、對歌看戲,并在霜降節(jié)期間買賣農產品和生活用具。同時,霜降節(jié)時也要敬牛,讓牛休息三天,禁鞭笞,期間如有牛意外死亡,則只能將牛埋葬而不得食其肉。

  明代嘉靖年間,壯族霜降節(jié)又融入了紀念民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內容。瓦氏夫人是明代壯族抗倭巾幗英雄,曾在農歷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。她逝世后,壯族民眾就在霜降節(jié)舉行相關活動,緬懷民族英雄,祈求風調雨順。

  清代,壯族霜降節(jié)進入鼎盛時期,物資交流日趨繁榮。霜降節(jié)前,人們便開始忙著準備物品,在霜降節(jié)時擺攤出賣。后來,各地商客也紛至沓來,銷售商品,所售之物從生產到生活用具,應有盡有。

  二、節(jié)日內容

  壯族霜降節(jié)內容涵蓋面很廣,主要有酬謝自然、紀念民族英雄、文體活動、走訪親友等內容,參與其中的人們年復一年,熱情不減。

圖3 祭祀隊伍

 ?。ㄒ唬┏曛x自然

圖4 祭拜儀式

  壯族霜降節(jié)頭降的早晨,先要在戲臺舉行隆重的酬謝活動。人們進行祭拜,從請神、求神到送神,將壯族美好和諧的祈愿寄托在美好的自然事物身上,以表達對自然之神的崇敬之情,表達祈盼五谷豐登的良好愿望。近年還增加了祈福長壽的內容。

  (二)紀念民族英雄

圖5  祭祀現場

  在酬謝自然之神后,由祭司念誦祭文,紀念民族英雄瓦氏夫人,頌揚瓦氏夫人率領將士打擊倭寇的英雄事跡,傳授民族歷史知識,宣揚保衛(wèi)家園、謀求平安的民族精神。

 ?。ㄈ┪捏w活動

圖6 山歌對唱

圖7 山歌對唱

  壯族霜降節(jié)是文化展演的大舞臺,也為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。人們以歌傳史、以歌交友、以歌傳情,形成著名的“霜降歌圩”。傳統(tǒng)的霜降節(jié)還有舞龍舞獅、斗雞耍猴、對歌唱土戲等活動。現在的霜降節(jié),政府和當地社區(qū)還組織籃球賽、拔河比賽、山歌比寒等娛樂活動,使霜降節(jié)活動更加豐富多彩。

 ?。ㄋ模┳哂H訪友

圖8 打糍粑

  這一節(jié)期,各家各戶都準備“糍那”、“迎霜粽”等各種特色食品,招待親朋好友,人們以有朋友到家宴飲為榮。

  三、重要價值

圖9 壯族打榔舞

  壯族霜降節(jié)選擇在農歷霜降時節(jié)舉辦,既體現出中華民族春祈秋報的文化傳統(tǒng),也深深打上壯族稻作文化的烙印,在時空選擇上具有突出的獨特性。壯族霜降節(jié)集祭祀、民歌、戲劇、服飾、體育、手工藝制作、傳統(tǒng)飲食等于一體,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是壯族稻作文化傳統(tǒng)的活態(tài)體現,更是民族記憶與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,蘊涵著壯族的文化基因和歷史記憶。壯族的民間習俗,如信仰對象、生活方式、娛樂方式、情感交流方式等等,都可以從壯族霜降節(jié)中表現出來,這對于人們了解壯族歷史、傳承壯族文化、增強民族團結、促進壯族社會發(fā)展等,都具有多元豐富的社會價值、文化價值、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。

  

資料來源: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

 
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上一篇:
下一篇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