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鮮族文學有悠久的歷史傳統(tǒng),有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。
民間文學有民謠、神話、傳說、民譚(故事)、民間劇、“板說理”等多種形式。朝鮮族民謠按其內容,可分為勞動歌、讖歌、時政歌、歲時風俗歌、生活世態(tài)歌和情歌等;在形式上又有節(jié)歌、通節(jié)歌、解字歌、月令歌、十進歌和問答歌等。朝鮮族民間傳說有歷史傳說、人物傳說、地方風物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等。風物傳說和動植物傳說的代表作品有《金達萊》《百日紅》和《三胎星》等。民譚多是生活故事和幻想故事,主要的篇什有《年輕的大力士》《紅松與人參》和《母子情深》等。這些故事,在人物關系上,美與丑、善與惡的對比十分鮮明。朝鮮族的民間戲劇,主題多是暴露和譴責封建統(tǒng)治者,贊美人民的情操美德,朝鮮族的“板說理”盛行于19世紀,由一個人手持扇子或手絹在鼓師的伴奏下演出臺本中所有的角色,是一種單人表演的藝術。它夾唱夾說,具有獨特的敘事方式和展開情節(jié)的手法。流傳至今的“板說理”腳本有《春香傳》《沈清傳》《興甫傳》《赤壁歌》《水宮歌》和《裴姬咒語》等。《裴姬咒語》辛辣地諷刺和暴露了巫棍虛假與欺詐的本性,大量使用了民諺、俗語、格言、警句、歇后語和比喻等,寓教于謔,頗具特色。
朝鮮族的作家文學,在繼承傳統(tǒng)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遺產的基礎上,從19世紀末葉起,著重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現(xiàn)實,并不斷開拓著新的發(fā)展道路。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,小說、詩歌等開始發(fā)展,出現(xiàn)了金澤榮、申采浩和申檉等作家,金澤榮(1850~1927年)既是詩人又是歷史學家。他用漢文寫了不少詩歌和論文,《聞安重根報國讎事》《感中國義兵事五首》是他的詩歌代表作。他通過這些詩篇表露了自己對人民的同情和反侵略的思想。文學家申采浩(1880~1936年)也在這時期發(fā)表了不少作品。詩《晨星》、短篇小說《夢天》是他的代表作。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他對侵略者和反動統(tǒng)治的無比憎恨和對未來的美好理想?!熬?middot;一八”事變后,隨著抗日武裝斗爭的展開,朝鮮族文學得到蓬勃發(fā)展,流傳于抗日根據地的革命歌謠和戲劇,揭開了現(xiàn)代朝鮮族新文學的序幕,其中如《反日歌》《民族解放歌》《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歌》、話劇《血海之唱》等,為朝鮮族文學增加了抗日救亡斗爭的新內容。金昌杰的短篇小說《暗夜》《名落孫山》,李旭的詩歌北斗星和《五月的紅心》,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朝鮮族的作家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(fā)展階段。李旭、金哲、任曉遠等人的詩作,李根全、黃鳳龍的小說和戲劇創(chuàng)作,都具有廣泛影響。民間文學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績。
參考資料:
1.任范松、紫荊.論朝鮮族文學的民族特色[J].中國音樂,1997(2):23-27
2.中國民族文化網